作为中国船舶检验“主力军”和“国家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船级社(CCS)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船队规模的增长,更是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对中国船舶工业来说,CCS的发展史正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在68年的发展历程中,CCS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始终秉承“安全、环保,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和船舶检验服务的保障作用,不仅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将在中国迈向造船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4年6月,随着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14100TEU集装箱船“墨西哥”号入级CCS,CCS检验船队历史性突破2亿总吨大关,这也是CCS继2016年检验船队突破1亿总吨之后的又一里程碑。成功进入检验船队“2亿吨级俱乐部”,意味着CCS客户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CCS实现建设国际一流船级社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性跨越 吨位再上新台阶
对于船级社而言,入级船队规模始终是一个衡量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CCS的成长史正是船队规模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历史。1956年夏天,CCS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局正式成立,2年后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简称中国船检局)。由此,以船舶入级与安全监督为己任的中国船舶检验事业正式诞生,标志着我国有了全国性的船检机构。
1978年,改革开放令中国船检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1986年,中国船检局入级船舶总吨位突破1000万总吨大关。1986年8月1日,出于国际船舶入级和检验发证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CCS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伴随国家交通水运体制改革,CCS与中国船检局进行了局、社分开,政、事分开。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打破了CCS发展的枷锁,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CCS在造船、航运业发展中的政府得力助手和强力技术支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十五”期间,CCS入级吨位突破2000万总吨。“十一五”期间,入级船舶总吨位达到4273万总吨。“十二五”期间,CCS检验船队达到9723万总吨,比“十一五”末增长53%;国际入级船队总吨位较“十一五”末增长63%,年均增速和质量表现处于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成员前列;国际航行船队中非五星旗船舶吨位占比从“十一五”末的40%增长到55% ,非五星旗船舶艘数占比达33%。
历经60年的发展,2016年,CCS实现了检验船队突破1亿总吨大关。就在CCS实现这一里程碑节点的2016年年底,交通运输部党组基于我国国际、国内安全发展的需要,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意见》,强化CCS在维护国家能源及海上战略运输安全、提升我国海洋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服务强国战略实施、保障我国水上交通安全、促进航运造船等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等领域的地位作用,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CCS在规模、技术、服务、管理和国际化5个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品牌信誉高的国际一流船级社,引领和带动全国船检技术水平的提升”的发展目标。CCS紧跟交通运输部党组相关部署,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增强服务党和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大局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先后在2021年、2022年制定印发了《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行动方案》《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评价指标体系》。
就是在这一声声催人奋进的号角声中,CCS撸起袖子加油干,仅用8年就实现了检验船队从1亿总吨到2亿总吨的历史性跨越。这8年来,从入级CCS船队总体情况来看,大型矿砂船总吨位为全球第一,散货船总吨位为全球第二,大型集装箱船和油船总吨位为全球第四,海上移动平台数量为全球第三。CCS还开展了智能技术、网络安全、无人船舶、绿色新技术和能效技术等专项研究,开展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矿砂船(VLOC)、江海直达船、极地科考船、极地多用途集装箱船等船型的研发应用。与此同时,CCS不断提升海洋油气装备、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海上风电等新兴海洋经济领域的设施检验服务能力,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CCS携手中国船舶工业砥砺前行,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乐章。1960年,为了接运受迫害华侨,中国从国外购进第一艘远洋船“光华”号,由中国船检局检验。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的建造过程中,中国船检局上海办事处对其有关船舶安全的关键部分进行建造检验,颁发了中国船舶检验局的船级证书和国际航行船舶安全证书,“东风”号也成为中国船舶检验局独立完成的第一艘万吨级建造入级检验的船舶。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CCS不断改革完善船检管理体制,强化船舶检验法制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完善相关检验法规规范,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船舶检验行业的发展实力,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同时主动作为,在助推中国船舶工业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构筑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CCS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扬子江船业有限公司等国内骨干船企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绿色低碳、智能船舶、数字转型等前沿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CCS国内新造船舶检验吨位在全国新造船总量的占比由2021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超过40%。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为根本前提,CCS大力推进国内航行船舶入级,促进国内船舶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效果。
同时,随着我国船舶工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CCS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已在全球设立了129个检验和服务网点,获得62个国家及地区政府授权代行法定检验。作为中国政府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事务的主要技术支持机构,走向国际舞台的CCS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标准制定,并在部分领域起到主导作用。目前,CCS规范标准已经被国际广泛认可和接受,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与国际同步的规范、法规体系,提交的安全水平法研究成果成为国际海事组织制定导则的基础文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立社 倾力支撑中国造船
如果说船队规模体现了船级社的国际影响力,技术支撑能力就是船级社赖以生存的“法宝”,是保证船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作为专业的服务型技术机构,船级社规范体系的先进性和覆盖面是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CCS坚持“技术立社”建社方针,立足行业需求,紧盯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技术规范标准引领,聚焦绿色、智能、重大装备、深海和海洋开发、新船型开发等领域,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标准支撑。
对VLOC的建造规范、创新技术的研发正是CCS“技术立社”发展的一个典范。自200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铁矿石年进口量逐年攀升,铁矿石供应紧张问题开始显现。如果不能保障国内铁矿石运输的安全,那将对国家相关重点行业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这一难题亟待破解。VLOC虽然属于“小众”船型,但是却在航运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CS敏锐洞察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和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能源海运运输的发展,CCS迎难而上,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矿砂船建造规范和船型技术的研发工作。“河北创新”号超大型油船(VLCC)被成功改装为VLOC,在世界上开创了超大型船舶改造的先河,不仅为超大型船舶的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而且为即将被迫退出市场的大批单壳油船找到了一条出路。之后,随着CCS大型矿砂船规范标准和技术实力的提升,23万吨、25万吨、29.8万吨、32万吨等一大批矿砂船选择入级CCS,尤其是25万吨矿砂船属于业内首创、全球首制,该船型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奖项。2015年,CCS一次性获得30艘40万吨VLOC入级项目,震惊业界,这是CCS在VLOC新建领域迄今最大的订单。目前,入级CCS的大型矿砂船为69艘、1210万总吨,按照吨位计,占比约28.8%,自2019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球各船级社之首。正是在CCS的倾力支持下,VLOC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又一亮点。我国船舶工业不仅在设计建造领域实现了对VLOC船型的全系列覆盖,也进一步巩固了在大型矿砂船建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是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2023年11月,由CCS检验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交付。在“爱达·魔都号”建造过程中,CCS采用多方“并联”式合作,同时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突破邮轮上层建筑结构强度、稳性安全等评估技术,形成大型邮轮审图能力。在LNG运输船领域,自国产首艘大型LNG运输船“大鹏昊”号开始,CCS上海分社参与了30余艘大型薄膜型LNG运输船的建造检验,逐渐建立起一支人员配备完善、技术水平优秀的检验队伍,优质的检验服务获得船东、船厂一致肯定。今年3月,首艘CCS单一船级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正式开工建造,成为CCS LNG运输船型发展又一里程碑。与此同时,“雪龙”号、“奋斗者”号、“天鲲”号……一项项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大国重器”纷纷建成投用。
同时,CCS聚焦关键技术攻关,高质量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牵头开展科学技术部“水运交通载运装备综合实验与系统试验验证技术”重大专项研究,重点场景及基于实船的项目研发取得丰硕成果,系统试验验证能力显著提升。在大型薄膜型LNG运输船、大型邮轮、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高端技术装备方面,CCS形成单一入级技术服务能力。在VLCC、超大型集装箱船、VLOC、LNG动力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CCS掌握核心技术,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CCS已经构建了全面的规范标准体系,形成了我国海船、远洋渔船、内河船舶、海上移动平台、固定平台、集装箱船等规范和法规体系,是船型和业务种类覆盖最全的船级社之一。尤其是在智能船舶/自主航行船舶、超大型集装箱船、VLOC、LNG运输船、超大型邮轮、深水移动平台和浮式装置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新能源动力船舶技术水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超大型、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和海上移动平台加入CCS。CCS的规范标准体系、技术服务能力被国际、国内业界广泛接受。目前,CCS已成为全球检验发证船舶最多、检验船队增长最快、检验服务门类最齐全的船级社。
探索前沿 引领数智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是全球海事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船舶工业实现对造船先进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围绕这一发展趋势和中国船舶工业的需求,CCS勇闯“无人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开展了大量前沿性的探索研究,发布关键规范,实现了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突破,大幅提升对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在智能船舶领域,CCS紧盯国内外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加强智能船舶和自主航行船舶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于2015年在全球率先发布《智能船舶规范》。与此同时,CCS还编制了《船舶自主航行附加标志检验指南》(2023),以及《智能集成平台检验指南》《船舶智能能效管理检验指南》等系列技术文件。
2017年11月,CCS检验的世界首艘智能船舶——38800吨智能散货船“大智”号命名交付,标志着CCS在智能船舶关键技术规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是CCS在智能船舶领域实现的里程碑节点。此后,CCS承接的智能船舶项目更是迅速增加,一大批散货船、集装箱船、VLCC、VLOC和极地科考船等项目向CCS申请智能船舶附加标志。在自主航行船舶领域,CCS的标准规范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引领,如国内首艘自主航行货船“筋斗云0号”、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号、全球首艘具有自主伴航功能的拖船“津港轮36”号等,都是入级CCS的自主航行船舶的经典案例,有力助推了船舶行业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同时,CCS基于近年来对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研究成果,针对智能船舶六大功能模块制定了《智能船舶规范》《智能集成平台应用》《船舶智能机舱检验指南》《智能能效管理应用指南》《船舶网络系统要求及安全评估指南》《船体检查保养计划指南》等技术标准,引领船舶智能化发展潮流。2020年,CCS“无人船舶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实验室获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依托实验室,CCS构建智能船舶检验验证平台,已建立“船舶智能避碰系统测试平台”“综合智能能效分析系统及综合数据库”“智能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平台”“船舶数据质量评估平台”,多次开展智能航行等系统的测试验证,为行业提供服务。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向数字化转型成为船级社在数字化时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继续维护和保持自身技术专业性、独立公正第三方和政府法定授权认可等行业地位和作用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CCS加快数字化建设,以数字赋能技术和业务新发展,通过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引领带动CCS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推动观念文化、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转变。面向行业客户需求和服务对象的数字化,以提升体验、效率和竞争能力为重点,CCS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动规范标准、审核验证和检验服务逐步实现从“以经验为支撑”到“以数据为支撑”的转变,检验作业模式逐步实现从“传统现场检验”向“实时远程、智能化数据采集方式”的转变,数据应用逐步实现从“服务检验试验判定”到“数据要素资产增值”的转变,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生态圈。
近年来,CCS不断加强数字船级社行业数字生态圈建设,联合行业单位,开展建造检验数据共享、电子证书通关数据共享、船用产品质量数据追溯等5类应用建设。同时,CCS牵头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数据联盟(CSBC),积极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在检验业务模式创新方面,自2018年起,CCS开展了智能化辅助检验和数字化检验发证方面的探索,面向行业开展基于“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船舶远程检验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联合业界开发基于数字化检验装备和图像识别的智能化辅助检验技术,开展船用设备生产和质检数据的自动交换、合规性智能辅助判定、证书的自动生成和发放等示范应用,促进了CCS数字化延伸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低碳 实现引领发展
近年来,随着IMO全球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持续推行,绿色低碳船舶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瞄准这一发展趋势,CCS积极开展船舶绿色生态规范标准体系的研发工作,为绿色船舶的设计、建造和安全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不仅在绿色低碳领域实现了引领行业发展,也助力我国船舶工业在绿色低碳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早在2008年,CCS就制定“绿色船舶计划”,并在2012年推出全球首部《绿色船舶规范》,此后又相继发布《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验证指南》《船舶能效管理认证规范》等规范和指南,为我国开发绿色船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CCS又陆续发布《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规范》《液化天然气燃料加注船舶规范》《船舶应用甲醇乙醇燃料指南》《船舶应用氨燃料指南》等规范指南,并将《绿色船舶规范》全面升级为《绿色生态船舶规范》。截至目前,CCS先后发布91项绿色生态相关规范指南,覆盖了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能效技术、能效评估、温室气体排放、生态保护以及人员健康等相关方面。
目前,CCS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绿色生态船舶研究体系和能效数据收集分析管理平台,对LNG、甲醇、生物燃料等低碳能源,以及氢、氨、核能等零碳能源的船用适应性及应用前景进行探索。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绿色生态技术标准体系,CCS先后完成全球最大1300客位纯电动内河旅游客船、换电式700TEU江海直达电动集装箱船等的检验工作,完成全球首艘16000TEU甲醇动力集装箱船等新能源船舶设计认可,在新技术应用领域实现国内领跑。在LNG领域,2022年,入级CCS单一船级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VLCC“远瑞洋”号成功交付。目前,CCS已为200余艘LNG动力船提供入级服务。与此同时,CCS在甲醇动力、氢燃料电池、氨燃料以及风能等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绿色船舶技术创新应用方面,CCS围绕风力旋筒助推、硬质翼面风帆助推、空气润滑/气层减阻、高效螺旋桨、节能附体、余热回收利用、太阳能光伏等船舶能效提升关键技术和船载碳捕集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编制形成了10多项应用指南,并可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评估、原理认可和实船入级服务。全球首艘具有风帆助航功能的30.8万吨VLCC“凯力”号、国内第一艘具有气层减阻功能的30.7万吨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凯辉”号等一大批绿色船舶的成功交付,标志着CCS在航运脱碳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船舶工业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我国迈向造船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在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从大到强的发展进程中,CCS所担负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今后,CCS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坚决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部署,通过加快推动船级社内部各项改革工作,准确把握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前瞻性规范标准研究和实验验证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检验验证能力,创新检验组织模式,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和人力布局,加强与造船等相关业界的开放合作,不断构建新的服务能力,为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CCS力量,更好为服务强国战略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船舶报 记者 刘志良)
上一篇: 大国重器×2 正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