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船专辑(二):国际智能船舶发展全景扫描

发布时间:2022-04-07 15:04 | 生效日期:


近年来,智能船舶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各国对“智能、绿色、安全、高效”船舶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发达国家加紧出台相关政策,统筹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等布局,陆续实施智能船舶相关研究项目,抢占先发优势。对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7年海上安全委员会(MSC98届会议决定增加“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法规梳理”工作任务和相关议程,旨在开展智能船舶定义、分类分级等基础研究,制定面向未来发展的智能船舶国际海事公约体系,引导、促进和规范全球智能船舶发展。此后,MSC展开深入讨论,形成法规梳理框架文件以及梳理模板初稿,并于2018MSC 100次会议全面启动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法规梳理工作,并于2019MSC 101次会议上制定了MASS临时试航导则。会议遵循保持通用性要求而非规定性或技术要求层面的原则,依据目标的方法,提出了试航导则的原则和主要目标,即风险管理、法定要求、操作和人员资质、人为因素、相关设施、试航提示、通信与数据交换、报告与信息共享、试航的范围和目标、网络安全等10部分,为各国开展智能船舶试航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

国外发展现状

20146月,挪威船级社(DNV GL)作了“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了智能船舶(Connected Ship)的概念。2016年,挪威政府机构和行业机构建立了挪威自治船舶论坛(NFAS:Norwegian forum for autonomous ships)推广无人航运的概念,同年10月,挪威将特隆赫姆峡湾划为智能船舶测试基地,宽3.2-4.1公里。2017年,挪威陆续在山摩尔和奥斯陆峡湾内增设两个智能船舶测试场。同年,DNV GL推出无人驾驶船舶理念“ReVolt”。

20162月,美国船级社(ABS)推出了ABS Cyber Safety TM系列船舶智能化系统风险管理程序,认证了造船、设备、船舶三个方面的信息网络安全。

20162月,英国劳氏船级社(LR)发布智能船舶(Cyber-Enabled Ships)指导性文件“在船舶中实施信息与通信技术—LR船级社认证方法”,2017年,英国劳氏船级社发布《智能船舶系统的设计规则》。

日本船级社,将研发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工作,成立了海事大数据中心,并与NAPA合作研发航线优化支持系统。201212月,与日本船舶配套协会在内的29家企业和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智能船舶应用平台(Smart Ship Application PlatformSSAP)项目的研究。

2017年,韩国船级社发布无人船运输指南。

在工业界,智能船舶研究也蓬勃发展,2012年由德国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 CML)公司、挪威海洋技术研究所(MARINTEK-Norwegian Marin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8家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的“MUNIN”(Maritime Unmanned Navigation through Intelligence in Networks)项目,首次以无人散货船为对象展开大型智能船舶的研究。

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20143月提出了无人驾驶船舶设计概念。2015年与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合作启动了AAWA—高级无人驾驶船舶应用开发计划(The Advanced Autonomous Waterborne Applications)。20176月,与马士基集团旗下的拖轮公司斯维泽(Svitzer)共同宣布,在丹麦哥本哈根港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商用船只遥控操作展示。

20178月,芬兰瓦锡兰与海工船东格尔马克离岸公司(Gulfmark Offshore, Inc.)合作,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控制中心,通过卫星通信对远在5000海里外的欧洲北海海域的一艘长80米的平台供应船“Highland Chieftain”号进行了远程遥控船舶测试。

2017年,海工船巨头法国Bourbon、英国Automated Ships和挪威Kongsberg Maritime三家欧洲船企,联手制定了一项开创性计划,打造全球首艘无人驾驶海工支援“Hr?nn”号船舶,主要服务海上能源、科考、水文和海上水产养殖行业。

2010年至2013年之间,韩国现代重工分别制定了“智能船舶1.0”和“智能船舶2.0”规划。2013年至2015年,韩国现代重工开启了以“经济、安全、高效航行服务”为主旨的“智能船舶”计划,并与埃森哲联合开发“互联智能船舶”。

20177月,挪威康士伯集团与挪威化工巨头Yara联合建造全球首艘纯电动、零排放的无人集装箱船YARA BIRKELAND

2016年初,DIMECC芬兰合作公司正式启动,共同开发无人驾驶船舶,并为智能船舶建立了位于芬兰劳马海岸的测试区域,名为“Jaakonmeri测试区”。

全球最大的矿业集团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正在研发超大型自动航行“无人”散货船,将用于运输铁矿石和煤炭等各类矿产,期望可以在10年之内实现这项技术。

国内发展现状

2015年,中国船级社(CCS)发布全球第一部《智能船舶规范》(2015)后,中国在智能船舶领域的发展更是大大提速。

201712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正式交付投入使用。“大智”号是第一艘按照中国船级社(CCS)智能船舶规范建造并获得CCS智能船符号I-SHIP(N,M,E,I)的船舶,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智能船舶的建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开启了全球更加安全、环保、经济的航运时代。

20181128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40万吨级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命名交付。该船获得CCS智能船舶附加标志i-Ship N,M,E,I)。

2019315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第二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卓”号命名交付。该船获得CCS智能船舶附加标志i-ShipN,M,E,I

201958日,由中船集团旗下沪东中华为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建造的13500TEU智能集装箱船“中远海运荷花”号在长兴造船命名交付。该船获得CCS授予的智能船舶附加标志i-Ship N,M,E,I)。

2019622日,由中船重工为招商轮船制造的超大型智能油轮“凯征”号在大连成功交付,这也是目前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油轮。该船入CCS单一船级,获得CCS授予的智能船舶附加标志i-Ship N,M,Et,C,I)。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按照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及系列指南设计和建造的我国智能船舶建造项目有14个船型,包括大型集装箱船、VLCCVLOC 散货船、极地科考船、拖船、客滚船等,并完成智能VLCCVLOC13500TEU集装箱船的实船示范,行业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未来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领域,自主控制及远程遥控技术将完成大量的船舶操控任务,较高自主程度的小型货物运输船与集群将在示范区域开展应用;特定场景下自主航行的远洋船舶也将具备技术可用性;多元化、一体化的船队运营需求将为行业带来新挑战。

同时,在智能船舶技术的影响下,船舶将逐步实现减员,船舶驾驶将实现周期性无人。此外,由于船舶结构、设备等方面的巨大变革,更加灵活的模块化技术将对传统的设计建造方式带来挑战,船舶智能化改造将成为普遍性工作。

对船舶系统而言,其智能化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在航行控制、货物管理、设备运维等方面,智能系统将自主地完成更多操控行为,岸基中心将为系统提供实时可靠的保障。智能系统的高度集成、数据格式将得到统一,先进通信及多模态组网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内部网络及船岸一体互联互通过程中,许多船舶网络中的感知设备将具备智能能力。此外,通过仿真建模、虚实融合等方式完成对智能系统的测试验证将被广泛推广应用。

智能船舶的发展与演进将是航运业的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主管机关、船企、船级社、科研、设计、港口等部门间的通力协作,积极发挥各自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共同探索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生态发展之路。

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