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碧海春秋|千万不要小瞧古人,先秦造船技术你想不到!

发布时间:2020-11-26 08:11 | 生效日期:
航海事业的繁荣离不开造船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明了具有中国船舶特色的橹、碇、帆、舵等构件,以及船模放样、按图施工、榫接钉连、水密捻缝、防摇浮板、滑坡下水、船坞造船等先进工艺,而这些先进而复杂的工艺和技术正需要与之相称的严格的船舶检验得以保障。

 

 

 

航海事业的繁荣离不开造船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明了具有中国船舶特色的橹、碇、帆、舵等构件,以及船模放样、按图施工、榫接钉连、水密捻缝、防摇浮板、滑坡下水、船坞造船等先进工艺,而这些先进而复杂的工艺和技术正需要与之相称的严格的船舶检验得以保障。

原始先民利用木或竹制造桴筏,开始了人类的水上航行时代。但桴筏毕竟是一种原始的水上运载工具,除了操纵性能和航行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外,简单捆扎的制作方法也很难保障航行安全,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航行能力是很不利的。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适航性、操纵性和安全性,原始先民“变乘桴以造舟楫”。

 

 

(田螺山遗址独木舟模型) 图源:网络

 

原始先民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察,渐渐明白了卷翘的落叶和中空的“窾木”更容易浮起来的道理,于是开始了作舟的尝试。航海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独木舟,具备了船只应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干舷,从而使航海者完全避免了水浸之苦。对于远古人类来说,独木舟的制作方式相当复杂,旷工费时,所谓“刳木为舟”,应该是这样的:将大树伐倒,剪除枝叶留取主干,用石斧、石刀等原始工具在树干上开凿出一条长槽,再一点点凿削使其中空。由于树木坚硬,直接用石器凿削很难完成,制作者便将需要保留的部分涂上湿泥巴,把需要挖去的部位用火烧焦,使凿挖变得容易些。如此循环烧挖,即所谓“刳”,一艘独木舟就这样制成了。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图源:网络

 

随着航行区域不断扩大,桴筏和独木舟的缺点逐渐被人们发现,于是对其进行改造,将独木舟和桴筏分别改造为不同船底样式的木板船。为了改善独木舟的稳定性,增大装载空间,人们在其四周加装木板,原本作为主体的独木舟实际上就成了船底板或龙骨,这时,费时费力的刳空工艺根本不需要了,一根原木树干即可取代独木舟成为木板船的底部结构,于是一艘尖底或圆底木板船就这样诞生了。桴筏演进为平底木板船的过程大致与此相类似,为了改善其透水性,先在桴筏上平铺木板,然后在其四周竖装木板,其底部木排形状决定其演变为平底木板船。

殷墟甲骨文已经有“舟”的象形文字,从其字形分析,商代的船已经演进为木板船了。这种木板船左右对称、平底、方头、方尾、首尾略上翘,前后两端有甲板,并且有了横梁或横隔板结构。可以看出,商代的木板船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形制,作为一种固定样式推广使用了。

 

 

(木板船)图源:网络

 

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造船规模扩大,数量激增;二是船舶类型各异,用途不一;三是载重量增加,船体趋于大型化;四是工艺先进,结构坚固。1978年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一号墓附近发现5艘战国时期木船,采用铁箍拼接船板,并用铅皮、麻布、油灰等填塞缝隙,工艺十分先进。这一时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和东南沿海的越国设置了专门的造船工场——船宫,越称造船工匠为“木客”,自此出现了专事船舶制造的人员。据《太平御览》载,春秋时期吴国的战船有“三翼”,其“大翼一艘广一丈六尺,长十二丈”,可“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吴国还有一种战船名曰“艅艎”,作为旗舰专供吴王乘坐,体势更加硕大。在船体增大的同时,二层或超过二层的重甲板船也出现了。

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