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1 14:10
昨天(10月17日)上午举行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介绍了我国航运业发展相关情况,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介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情况及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总体安排。

昨天(10月17日)上午举行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介绍了我国航运业发展相关情况,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介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情况及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总体安排。上海市虹口区副区长陈帅、上港集团副总裁柳长满、上海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陈雪强、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总经理杨政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10月17日)上午举行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介绍了我国航运业发展相关情况,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介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情况及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总体安排。上海市虹口区副区长陈帅、上港集团副总裁柳长满、上海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陈雪强、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总经理杨政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

 

视频时长:30秒

 

 

(一)

 

回顾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环境,我国航运业顶住压力奋楫前行,展现了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活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

 

航运经济运行稳中有升

海运连接度已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2024年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海运量的31.3%,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能源、粮食、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有力有序。今年前8个月,全国水路货运量达65.6亿吨,同比增长3.8%;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0.3亿吨,同比增长4.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2.3亿TEU,同比增长6.3%。

 

二是

 

航运基础设施网络能级稳步提升

水运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西1区段建设进度过半,平陆运河建设进度已超过80%。干线航道不断扩能升级,长江荆江河段二期工程、西江南宁至贵港段等重点项目加快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今年前8个月,全国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432.7亿元,同比增长3.6%,为扩内需、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

 

航运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智慧港口建设继续领跑全球,我国已建自动化码头达到60座。智慧航道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突破1万公里。基于区块链的港口电子放货和海运电子提单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印发实施《“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推动智慧航运创新场景加速落地。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基本实现常态化,岸电全年使用量预计将突破2亿度。实施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老旧营运船舶加快报废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应用速度进一步加快。

 

四是

 

航运高质量发展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国际海运条例》的修订,为维护国家海运安全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新制修订《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1+1+N”政策体系全面构建,部省协同建设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于近期启动推进。

 

五是

 

航运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

我国与科威特于2025年4月签署了海运协定,与我国签署双、多边海运协定的国家及地区已达到70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实力稳居全球前三,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上市满2周年运行平稳。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中国航海日活动等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业界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

面向未来,中国航运业将坚持向“绿”转型,向“新”求质,做全球航运合作的支持者、开放发展的践行者、公平秩序的维护者,着力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航运体系,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谱写交通强国水运新篇章。

 

 

(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以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由“基本建成”进入“全面建成”新阶段,全球排名稳居前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01海空枢纽港建设稳步推进

在海港方面,上海港集装箱枢纽地位继续夯实。“十四五”期间,小洋山北作业区开工、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投产、临港新城东港区公用码头二期竣工。2024年上海港全年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排名全球第一,也成为全球第一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今年前9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153.6万标准箱,国际中转600.4万标准箱,核心运行指标均达到预期。

 

在航空港方面,随着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先后开工,未来将形成集国家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捷运等交通功能以及站场城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2024年,上海机场定期通航48个国家291个客货运航点,货邮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二。今年前9个月,上海空港两场累计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62.79万架次、1亿人次、328.6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4.39%、8.04%、6.72%。

 

在邮轮港方面,2023年1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2024年1月开启商业首航。华夏国际邮轮有限公司在沪成立。首单海关特殊监管区内邮轮直供物资新模式落地。今年前9个月,上海邮轮港接待国际邮轮靠泊225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151.41万人次,同比增长近45%。

 

02航运服务软实力持续提升

在海事仲裁领域,上海率先构建多层次、全链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出台,填补了国内空白。2024年8月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沪裁决。此外,首例上海港“海事调解”对接“海事仲裁”确认案件成功办结。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相继设立境外分支机构。

 

在航运金融与保险领域,2023年8月,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化航运指数期货,目前日均成交额破15亿美元,在全球航运衍生品市场中位居前列。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在沪成立。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保赔险入会总吨破1亿大关。

 

03绿色智慧航运加快转型

在绿色航运方面,上海港的LNG加注能力持续上升,甲醇实现了常态化加注,上海港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具备LNG和甲醇船到船加注能力的港口之一。洋山港实现了国内首船国产绿色甲醇燃料的接卸、储存及加注全流程作业。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成立,为我国首个专注于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的法定实体。

 

在智慧航运方面,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成熟运营,上海港生产智慧指挥中心一期建成。航贸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航运枢纽区块链基础设施搭建完成。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分布式协同数据链11个省市地区节点挂牌并启动建设。上海市内河电子航道图与长江水系、江苏省内河航道实现互联互通。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由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虹口区人民政府、中远海运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海机场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中国船级社等承办。本次论坛将于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主题为“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

 


 

论坛包括开幕式暨国际绿色航运主论坛、“国际海运论坛”和“国际航空论坛”,以及海上交通安全、数字与智能、司法与仲裁、金融与保险4个分论坛,并同期举行10余个特色活动。其中,开幕式暨国际绿色航运主论坛将邀请权威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出席并发言,并发布系列重磅成果。今年论坛规模将达4000人次,嘉宾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全球50来个国家及地区。各论坛邀请的航运业界及产业链各方专家的观点交流与碰撞,将有力推动全球航运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编辑:吴维嘉


上海发布

生活在这座梦幻的城市,与TA共同成长。我们提供上海的资讯,更希望成为您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里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微信平台。

40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热点问答——

 

 

提高绿色港口发展水平,扩大绿色船舶应用规模,发挥航运绿色优势,加快构建覆盖全要素、全链条的绿色低碳航运体系Q  光明日报: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在推进航运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A  高海云:近年来,我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试点项目,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形成效应,港航企业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合力推动航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是绿色港口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发布两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积极打造8个(近)零碳码头项目。建成了一批绿色港口、绿色港区和绿色水运工程,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港内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比重超60%,主要港口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超90%。国际航运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示范应用,今年前8个月岸电使用量近9000万度。上海港积极打造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宁波舟山港等港口不断拓展各类绿色燃料加注能力,船用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加快形成。

 

二是绿色船舶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积极拓展绿色船舶应用,设立船舶能效管理中心,发布一批绿色船舶技术规范。全国运营的电动船舶超过480艘,应用规模居世界前列。甲醇动力船舶试点应用,氢燃料电池技术船舶实现零的突破。各地全面启动2025年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工作,计划完成8900艘老旧营运船舶的拆解,将推动新建一批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

 

三是航运绿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我们积极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铁矿石绿色疏运比例分别达到92.4%和84.1%,其中环渤海主要港口煤炭等大宗散货实现了全部铁路集港。2025年上半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115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5%左右。近日,我部联合国家铁路局、铁路集团部署“一港一策”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到2027年将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快线网络覆盖全国主要联运港口。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质增效,加快构建覆盖全要素、全链条的绿色低碳航运体系。

 

 

为全球航运绿色智慧转型贡献上海方案,加强我国与世界航运的链接互动,加速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Q  新华社:今年是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举办5周年,五年来论坛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年的论坛有哪些亮点和创新?

 

A  于福林:在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提出要“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作为国际航运领域的重要观点交流平台、重要政策发布平台、重要规则孕育平台,四年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共汇聚国内国际600余位重要演讲嘉宾智慧,权威发布近百项重磅成果,有力推动我国更好融入全球航运事务治理,加速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方面,论坛为全球航运绿色智慧转型贡献上海方案,务实推进全球首条跨太平洋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发布中国首个四型机场绿色性能评价标准,向全球展示集运MaaS、空运通、机场大脑等航运数字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论坛加强了我国与世界航运的链接和互动,推动国际海事组织首次与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促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支持中国船东协会加入国际航运公会,促成国际航运公会在沪成立代表处;扩大上海航运全球朋友圈,与更多全球港口伙伴缔结或深化友好合作关系。

 

今年是论坛五周年,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云集行业大咖凸显国际化。境内外部长、市长等政府高级官员、全球海运航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机构主要负责人、全球领军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知名学者专家确认出席,开幕式暨主论坛境外演讲嘉宾比例达2/3。

 

二是紧扣行业热点提升专业深度。聚焦行业减排政策及举措,特别举办国际绿色航运主论坛。首次引入分组讨论模式举办绿色航运沙龙,以圆桌为单位聚焦不同议题同步开展深入互动。首次举办全球港口CEO午餐会。支持鹿特丹等友好港周年活动、ISO港口码头技术标准分委会首次全体会议等10余个活动同期举行,并配套开展3-4场直播大放送。

 

三是汇聚行业智慧推动可持续发展。本届论坛计划发布50余项最新行业成果,创历届之最,涵盖绿色航运、航网布局、技术标准、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此外,现场将设置五周年成果回顾展,并开设成果直播间,举办多场成果解读和发布会。

 

 

推动航运与金融、贸易等功能深度融合,深化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推动绿色燃料供应链建设和智慧航运平台应用,从技术、规则、标准层面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Q  文汇报:我们知道北外滩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在围绕高端航运服务方面,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

 

A  陈帅: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高端航运功能集聚和能级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了总部集聚功能。北外滩航运“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全球顶尖的50家班轮公司中,有17家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船舶运力占全市的比例接近七成,水运周转量全市占比约80%,上海口岸绝大部分的海运通关业务在北外滩办理,凸显了北外滩在航运功能方面的重要地位。

 

二是强化了高端服务能级。我们成功推动全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上市,落地全国首例双方境外当事人的海事临时仲裁9月份,我们联合上海海事大学等行业主体发布《关于共同打造上海涉外海事仲裁地的倡议》,倡议将上海作为优先选择的仲裁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在北外滩发布,向全球输出中国标准。

 

三是强化了绿色智慧布局。我们牵头成立“北外滩国际航运绿色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球首制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国内首艘甲醇加注船等示范项目落地。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等关键机构落户,助力我们从规则的跟随者向制定者转变。支持中远海运参与国际海运电子提单标准制定,推动GSBN无纸化发展,运力总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推动国内首部智能集装箱设备行业标准获交通运输部批准,让北外滩在航运数字化浪潮中按下了“快进键”。

 

四是强化了国际交流能级。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对话平台。还有中国航海日、Seatrade国际海事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能级活动在北外滩举办,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世界航运会客厅”功能日益凸显。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向持续发力:

 

一是深化功能融合,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发挥高端服务业集聚优势,推动航运与金融、贸易等功能的深度融合,深化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做强海事仲裁和法律服务品牌,提升保赔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航运服务生态。

 

二是聚焦创新引领,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布局绿色智慧航运新赛道,发挥绿色共同体引领作用,推动绿色燃料供应链建设和智慧航运平台应用,从技术、规则、标准层面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将北外滩打造为航运创新策源地。

 

三是优化顶层布局,提升区域营商环境。 加强跨部门协同和资源统筹,完善市区联动机制,在人才引进、企业服务、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合力。持续办好高能级国际交流活动,营造更加开放、便利、一流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扎根北外滩、拓展全球业务提供坚实支撑。

 

 

为全球航运业脱碳目标提供 “上海模式”,推动数字长江建设,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可信赖的“中国方案”Q  解放日报:现在绿色和智能是航运业发展的两大趋势。上港集团在这两方面有什么发展计划?如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能级提升?

 

A  柳长满:上港集团正全面推进绿色、数字和智能化转型,致力于构建更低碳、更高效、更安全、更具韧性的世界一流航运枢纽。

 

一是在绿色化转型方面,我们正积极推动港航能源结构的变革与合作。我们已成功完成国内首单绿色甲醇“船到船”同步加注作业,并实现LNG(液化天然气)加注在上海港主要港区的全覆盖,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LNG和甲醇燃料加注能力的港口。截至2025年9月底,LNG加注量共计56万m3,同比增长72%。绿色甲醇加注量共计7013吨,已经进入甲醇加注常态化运营阶段。同时,洋山绿色港区建设正全面推进,岸电设施实现集装箱码头全覆盖,截至目前,岸电接电艘次同比增长25%,接电量超过2800万度。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我们正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倡议构建“绿色航运走廊”,致力于打造覆盖全航程的低碳物流链,为全球航运业的脱碳目标提供 “上海模式”

 

二是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我们正通过前沿技术全面赋能港口运营与服务。深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洋山智能重卡常态化示范运营,全面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和服务能级。携手沿江重要节点港口,通过搭建长江数字平台,串联起港、船、货等数据链接联通,共同推动数字长江建设。同时,依托集运MaaS(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推动口岸单证电子化、物流全程可视化,着力构建高效智能的物流服务生态系统,全面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跃升。

 

三是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我们正全力引领新一代智慧港口的创新与实践。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已进入全面成熟运营阶段,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准箱。罗泾一期自动化码头也引入新一代Neo-TOS生产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港的智慧港口技术已成功输出至秘鲁钱凯港,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可信赖的“中国方案”。此外,小洋山北作业区自动化码头的开发建设正加速推进,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港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合作的精神,与全球港航业伙伴一道,共同探索和构建更加绿色、数字、智能的港航新时代,持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竞争力,为全球经贸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做大运输总量、做优服务质量,努力把上海机场打造成为全球旅客中转出行的首选地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现在正在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机场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目前我们的枢纽规模和运量方面建设情况怎么样?未来在提升服务能级方面还有哪些计划?

 

A  陈雪强:上海推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既要看规模和运量,更要看服务品质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旅客近悦远来,选择在上海机场抵离或中转。去年,国家民航局、发改委联合发文,把上海机场定位为三大“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当前,在市委市政府、民航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联检单位、航空公司等的共同努力,上海航空运输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首先,运量规模已经跃升全球前列2024年,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24亿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货邮吞吐量420.6万吨,首次排名位居世界第2。今年1-9月,上海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经突破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也好于去年同期

 

其次,航线网络的连通性在亚太处于领先。去年,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络覆盖全球近50个国家的291个航点。今年我们又开辟了不少新航线。比如,上海客运航班首次直飞中亚,先后开通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3条航线;新开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瑞士日内瓦等航线;今年底,我们还将开通至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航线。这些航线网络的布局,必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竞争力。

 

第三,中转功能有了显著提升。大家知道,枢纽机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中转,其中包括客的中转、货的中转。在客运中转方面,我们既有以浦东机场为核心、涵盖国际国内全场景的“空空中转”产品,也有依托机场联络线升级打造的“两场中转”产品,还有通过设置异地城市航站楼为旅客提供跨区域高效畅行服务的“空地中转”产品。

 

在货运中转方面,我们联合监管单位、联检单位、航司共同推出了“空空中转换单”“货运两场中转”“空地联运”等中转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运输时效、降低物流成本。前不久,我们在苏州、昆山等地开设异地货站,能够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优惠的“家门口”航空货运服务。

 

在努力做大运输总量的同时,我们更加积极做优服务质量。今年是上海机场的服务品质提升年。我们以提升旅客服务体验为切入点,努力把上海机场打造成为全球旅客中转出行的首选地,探索尝试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浦东机场在国际、港澳台出发候机区设置了睡眠舱,还为旅客打造了免费淋浴房,航站楼内多了不少集中休息区,就是为了让中外旅客在候机时能得到舒适的休憩。比如,浦东、虹桥机场的酒店联盟推出了丰富产品让旅客放心适住,升级商业和配套便利服务让旅客在机场“好来、好玩、好购”;还有“免费上海半日游”产品,可以让旅客在上海中转停留时也能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国庆假期进出浦东、虹桥机场的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在两场国际、港澳台到达的区域,活跃着一些规范着装的年轻人,他们是由上海机场员工组成的“小航星”外语志愿者服务团队,正在为入境的外国旅客热情提供离场交通、Wi-Fi连接、手机支付、转机引导等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就像五线谱上一个个欢快的音符,用至臻服务奏响了“上海欢迎您”的生动乐章,受到外国旅客的连连点赞。

 

 

“体系化服务”赋能航运产业生态,以“技术引领”赋能产业深刻变革,以“平台化合作”赋能全球海事共同体Q  中新社:之前中国船级社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组织过多场比较重要的论坛,也发布了很多技术成果。为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未来船级社还有哪些考量和计划?

 

A  杨政:中国船级社积极参与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工作,包括组织承办分论坛,发布了很多技术成果,通过论坛展现了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在绿色低碳、数智化转型发展的新成就,也提升了论坛的影响力。

 

从中国船级社自身来看,这些年北外滩论坛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前些年的论坛是“播种”与“展望” ,那么今年的论坛则进入“收获”与“深耕”的阶段。

 

说到“收获”,除了中国船级社积极服务航运造船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果和收获,今年,在交通运输部、上海市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各方努力,中国船级社国际船舶检验业务运营中心顺利落地上海,也是北外滩论坛带来的很大收获。

 

说到“深耕”,上海这座城市的卓越禀赋,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舞台和发展的沃土,中国船级社也将在这片沃土上“深耕”发展。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也日益成为全球海事技术创新高地。中国船级社正在积极筹划“船海国际技术创新”和“航运技术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的进一步落地上海,更好发挥中国船级社“技术创新引领作用”、“航运产业链纽带作用”和“国际先行合作与交流作用”,通过三个“赋能”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体系化服务”赋能航运产业生态。上海已成为全球航运全要素的集聚地,产业链、供应链集聚效应突出,催生了更多的服务需求。我们强化国际业务运营管理功能,系统性重构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通过“一个窗口”,满足客户全方位的服务需求,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提供更多便利。这也是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服务能级,完善高端航运服务生态的重要举措。

 

二是“技术引领”赋能产业深刻变革。上海正加快高端航运服务领域布局,重点推进在航运造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领域的创新突破。我们将在上海强化技术创新功能,加强基础研究、实验验证、工具软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发挥船级社规范标准、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作用,帮助新技术、新概念更安全、更快捷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我们将在本届论坛上举办“数字与智能分论坛”,共商共议航运数字智能发展路径,携手共建全球航运新生态,诚邀全球航运的同仁和专家学者予以关注。

 

三是“平台化合作”赋能全球海事共同体。上海作为国际海事业务运营、金融保险服务、技术交流的核心枢纽,是国际海事业了解中国、开展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国船级社较早地进入国际海事舞台,与海事领域主要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国际船东及装备制造业、船旗主管机关等长期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接下来,我们将在上海为国内外相关方搭建高效沟通平台,协调深化各方合作,把全球海事技术资源“引进来”,也让我国技术标准更响亮地“走出去”,助力上海提升在全球海事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上海发布

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